荥经砂器(Yingjing Sandware),是四川省荥经县特产的传统烧制手工艺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荥经砂器产地范围为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花滩镇、六合乡、五宪乡、烈太乡、民建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四川省雅安市六合乡古城村是荥经砂器的主要产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 的所在地。
现代考古证实,荥经砂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已有至少四千多年的历史。烧制荥经砂器荥经砂器开始流通。所使用的馒头窑,商周时期已在四川境内投入使用。。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开通,东汉后期,荥经黑砂陶器制作工艺逐渐成型。到了明清时期,荥经砂器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烧制的以砂锅为代表的黑砂陶器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锅具等多种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荥经砂器作坊统一收归集体,政府创办了荥经砂器厂。1972年、1976年、1977年,曾参加中国广交会、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工艺逐步改用电磨、电动鼓风等,工效和质量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砂器市场扩大发展进入黄金时期。1982年,荥经砂器获四川省二轻厅优质奖。1983年,获省二轻厅旅游产品优质奖。1984年,获省计经委金质奖。20世纪90年代,产地古城村被誉为 “中华砂器一条街”,其中朱氏砂器、曾氏砂器较为突出。2000年,地区首届名优特新商品展销会,曾氏砂获 “名优特新商品奖”“消费者满意商品奖”。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1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荥经砂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荥经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使用沉积陶土(黄白色粘土)凉干与煤炭灰渣碾细,混合做成坯胎,经高温烧烤,用杉树枝经燃烧后烟熏上釉,银亮光洁,古朴大方。具有耐高温,不变形,抗腐蚀,不与酸、碱、盐等起化学反应的特点。产品有炉具、茶具、炊具、米缸、水缸、花盆等40多个品种,100余个规格。烧水、烘烤、熬汤、煮饭、炖肉、煎中药、栽种花卉等用途广泛,雅安名菜 “砂锅鱼头” 即用荥经砂锅熬炖。
历史流变
故事传说
荥经民间关于荥经砂锅的传说离不开饮食之事的烟火气。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官员巡视到荥经,经过严道古城坪时,早已是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官员便着手下人去找食物和水解饥渴。手下人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烧水和烹煮食物的器具,情急之下,随手抠了一坨湿泥巴捏成窝窝状,然后放在火上烧开水。这便是荥经砂锅最早的雏形。当官员喝到这开水时,连声称赞。官员走后,当地人家都照此方法用泥巴做成各式各样的锅,放到柴火上烧,就烧成了现在的砂锅雏形。这样荥经砂器就流传下来了。
早期历史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砂器,荥经砂器历史比宜兴紫砂更早。现代考古证实,荥经砂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已有至少四千多年的历史。烧制荥经砂器所使用的馒头窑,商周时期已在四川境内投入使用。根据考古专家对严道古城遗址附近春秋战国墓葬和秦汉墓葬出土的砂器、陶器进行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的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艺已具备了荥经砂器的主要特征。而秦汉时的陶器其配料成分、比例、器型、制作工艺、烧制温度均与今天基本一致。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开通,古荥经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商贸驿站。军事及经济的双重助推,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陶器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荥经出土了丰富的夹砂、灰陶、褐陶、等工艺品。通过器型比对,可以看出来,现今的许多传统砂器,秦风汉韵凝聚其中,鼓子砂锅仍是“釜”的形制;药罐与单耳鍪(móu)相似;砂火锅的“足”则完全保留了豆柄的形状,蒸饭锅里的陶甑几乎一样。荥经砂器在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以黑为美更是一脉相承。
东汉后期,南方丝绸之路商道沿线因长期战乱逐渐荒芜,地处西南一隅的严道城也因这条古道的衰落而逐渐萧条,进入一段相对封闭的隔绝时期。在此期间,中原及其他地方的陶器制作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施釉焙烧工艺的出现,使陶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严道古城的制陶工匠们虽然在这一时期也在不断发展制作工艺,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缺乏交流沟通,在此闭塞的环境中,荥经制陶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陶器发展道路,经过荥经陶器艺人长期不断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一套荥经独特的制陶工艺——荥经黑砂陶器制作工艺。
唐宋时期,茶饮大量传播至西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及吐蕃藏区,茶马古道应运而生。荥经砂器可与荥经南路边茶交相辉映,演绎了最早的砂茶共舞景象。到了明清时期,荥经砂器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烧制的以砂锅为代表的黑砂陶器闻名。清乾隆、嘉庆年间,荥经有著名的王氏砂器。近代砂器匠人代坤山、曾跃等曾皆师从王氏学习砂器制作工艺。
民国时期,荥经有砂器烧制窑十三座,主要产品为传统的生活用具,如各种砂锅、烘锅、水缸、炉具及药罐。
后世发展
1939年6月,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考察西康,发现了产自荥经,美其名曰“采云”“纳云”“煮云”“晓湖”“春月”的砂制茶具,以及“采雅云”“泡雅茶”“待雅客”的雅州茶艺。8月10日,孙明经到“古城访问砂锅”,对荥经的砂器制作提出四项改良意见。这是荥经有资料可查的其中一次改良。孙明经先生还为荥经砂器留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这也是荥经砂器最早的影像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锅具、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四十多个品种,一百多个规格型号。以 “荥经砂锅” 统而称之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荥经砂器”之名开始在坊间流传。
20世纪50年代初,荥经砂器作坊统一收归集体,政府创办了荥经砂器厂。荥经砂器厂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其间的砂锅、蜂窝煤炉、节煤炉、砂罐等产品都曾辉煌一时。20世纪50—80年代,荥经砂器迎来复兴,企业数量及从业者均创历史新高。1958年荥经县成立国营砂锅厂,到20世纪80年代,荥经砂器除了1家国营厂,个体企业发展达到300多家。1972年、1976年、1977年,曾参加中国广交会、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工艺逐步改用电磨、电动鼓风等,工效和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国营厂改名为荥经县工艺砂器厂,至此,荥经砂锅习惯称为荥经砂器。1982年,荥经砂器获四川省二轻厅优质奖。1983年,获省二轻厅旅游产品优质奖。1984年,获省计经委金质奖。
1989年,荥经砂器传承人曾庆红的父亲成了新时期荥经砂器匠人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国营荥经砂器厂的背面挖了一口馒头窑,开办了古城第一-家私营的砂器厂。曾父开先河之后,古城村的砂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歇业多年的老手艺人重出江湖,开窑点火,古城坪的砂器作坊一度达一百多家。
20世纪80年代,随着砂器市场的扩大,荥经砂器的种类也日渐丰富起来,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和砂器工艺的发展,荥经砂器开始走出荥经、走出雅安,甚至走出国门,并获得多种奖项,也赢得了国内外不少订单,荥经砂器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20世纪90年代,产地古城村被誉为 “中华砂器一条街”,其中朱氏砂器、曾氏砂器较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其他日用替代品的不断出现和更新,荥经砂器市场、特别是砂锅等日用生活类不断缩小,从业人员消减,年销售额萎缩到1000万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荥经县开始着力规范、引导和培育砂器产业,在手艺传承和市场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不断提高荥经砂器的外部形象。同时,政府着意将雅安蒙顶山茶与荥经砂器整合推广,“茶砂共存”或“茶砂一体”的理念得以不断推广并付诸实施。
2000年,地区首届名优特新商品展销会,曾氏砂获 “名优特新商品奖”“消费者满意商品奖”。2007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收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荥经县正式成立了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希望能培养一批砂器制作技术人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2,2013年,荥经县已形成拥有4家龙头企业,30余家个体作坊,年产量约400万件,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的生产基地。建立了“荥经砂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荥经砂器一条街。并已形成“朱氏砂器”、“曾氏庆红”砂器为代表的砂器产业。同年,第一家砂器外来投资公司荥经荥河砂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驻荥经,“荥窑”理念首次提出,助推荥经砂器产业发展。2013年11月1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荥经砂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6年,荥经县注册砂器公司8家,砂器网店20家,砂器一条街销售门市50家,砂器一条街生产作坊16家,砂器一条街砂器从业人员约600人,年销售产品200万件以上,年销售额已达到亿元以上。
品质特性
荥经砂器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荥经砂器古朴、美观、大方,作为生活器具一直沿用至今,更由于其制作材料高岭土(俗称白善泥),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黏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由于不含重金属,分子结构稳定,故历代中医熬制中药都要求使用荥经砂器。砂器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具有味美色鲜,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炊、饮具。是制作雅致,色泽光亮,集实用、观赏、收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其茶具沏茶味道可口,胜似紫砂。
荥经砂器盛装食物保鲜和留香除异味的特点是由荥经所独有的两种原料所决定的,一种是荥经古城坪特有的白善泥,另一种是荥经所特有的独联碳。独联碳具有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分少的特点,而荥经古城坪所特有的白善泥尤为神奇。
工艺特色
荥经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制坯造型是荥经砂器工艺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何毅华在《一种现代意义的乐烧形式 —— 雅安荥经砂器的烧制技艺》中经过长期的研究及实地调研发现,荥经砂器的坯体造型大多是手工制作的,多采用模具成型加以辘轳辅助。其产品主要包括砂锅、砂罐、砂壶茶具等实用器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坑烧、呛釉、出窑等程序。砂器的成型通常由陶工将泥片按压在石膏模具内部,制作出一系列造型简洁、轮廓浑圆、形态饱满的砂器坯体;待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后直接在其表面雕塑各种装饰纹样,一般有龙、凤、狮、鱼、兰、竹、菊等民俗样式,这种装饰堆塑也最能凸显荥经砂器的地域特色工艺。
制作原料
白善泥
荥经砂器烧制一直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荥经县县长900米、宽750米的古城村及邻界的严道镇小坪山一带,是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黏土的资源范围。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很强。其化学成份为AI2O3、氧化铁、CAO、MGO等,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使用荥经独有的粘土制作的这些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
煤碳原料
除黏土外,烧制燃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荥经县是产煤县,煤矿储量在全地区非金属矿中列居第一位,煤炭储量高达三亿吨,为此地烧制砂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在这里煤炭不仅仅是重要燃料,而且这种外表乌黑油亮、独立成块的独连碳,经灼烧后成为煤渣,再经打磨按1:1的比例混合人白善泥中,也是制作荥经砂器的重要原料之一。
杉树枝或松木末
荥经地区属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降雨适中、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中作为重要原材料的杉树和松木数量充足。荥经砂器的烧制工艺与其他陶瓷的烧制工艺不同,它采用的是高温渗碳着色工艺,是在先氧化后还原中进行的。在烧制时加煤炭和杉树枝或松木末为燃料,开始时要以温火加热至坯体微红时再高温烧制,待高温烧制到坯透红时,将砂器放人釉地坑,加入杉树枝或松木末并快速密闭坑口,让高温的坯胎与杉树枝或松木末产生闷燃。
产地物产条件
四川省雅安市六合乡古城村是荥经砂器的主要产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 的所在地。荥经砂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而丰富物产资源又与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川西平原原来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地处川西平原与山地接壤的地带,荥经属盆周山区,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南临中峻山,北望青下坝,东眺打鼓溪,西靠荥河岸,四面群山环抱,经河流切割,岭谷高差大,故土地资源丰富。
荥经砂器的发展离不开这座古城的土地、煤炭和植被等资源。这里盛产一种黄白色优质黏土,它是制作荥经砂器最为重要原材料之一。矿产种类繁多,其中煤矿的储量居全区非金属矿之首,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砂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材料。
荥经砂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地域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及物产条件密不可分。荥经地区不产泥沙,若制作陶器,泥沙需到外地采买,会因交通条件限制使运输成本较高,这大概是荥经地区出现夹泥沙类陶器较少的原因之一。从技术层面分析荥经砂器,根据其制作材料的选用、陶坯成型的方法、烧制及取釉的方式可以猜测荥经砂器是由夹砂陶演变而来,后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形制和器型。荥经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意识到将煤炭打磨碾碎后可以代替河沙制作夹砂陶,经过尝试产生了具有地方性的夹煤砂类砂陶,由此可以推测荥经砂器是在夹砂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外来文化在地方上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荥经制砂手艺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物产资源。
坑烧形式
荥经砂器烧窑的主要窑形是馒头窑,这是一种传统的坑烧形式,砂器窑之所以能传承至今,首先在于其可掘地为坑且建窑方便。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陶瓷烧成工艺而言,砂器的烧成特色在于其烧成周期短、速度快,全程只需三个小时,急速升温只需要两个小时,降温只需半个小时,冷却只需半个小时。而其他的土陶烧制每窑的烧成时间要达九个小时以上,龙窑甚至要三天以上,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冷却才能出窑。而荥经砂器因其使用的原料中富含大量的砂质颗粒,同时加入煤炭渣作为羼和料,提高了其耐热急变等性能,所以荥经砂器烧成快、收缩率小,同时不易变形。
工艺流程
荥经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制坯造型是荥经砂器工艺制作中的重要环节。
坯体塑造
制泥
制泥的原始做法是将白善泥置入池中,加水后用锄头进行搅拌,然后让耕牛在池中来回踩踏,将泥踩均匀。现在的做法是将当地白善泥,露天存放经风化淋浊、晾晒,按1∶1的比例混合独连碳二道煤加水用机器经球磨、过筛、陈腐、搅拌,在此过程要求水分适中、不干不稀,力求泥料细软。搅拌好的泥料经暗房陈腐十五天左右方能使用。所得泥浆可用于注浆成型,而手工或机械成型的泥料还需再经真空练泥等过程。泥的细度按产品需要选择过80、100、150、200、250目的筛选,泥料的可塑性指标要大于或等于2.5,才能作为荥经砂器的原材料。
成型
荥经砂器成型方法采用的是快轮制法,制坯时用到的转盘一般为人力脚蹬,也可更换成电动转盘。首先要根据所需要制作器物的大小,取一块大小适中的泥揉成团状,贴合在转盘表面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反复拍打,随后撒上黑砂粉。再将泥块轻轻倒扣在简单的圆拱之上,再顺着拱形一步一步压塑砂坯的雏形。在制坯过程中,需要一些传统的工具辅助工序推进。刮板是打磨工具之一,可用它在凹凸不平的砂坯表皮进行反复拍打或磨合,并用手指修饰在打磨过程中出现的瑕疵,从而使坯面渐渐光滑细腻。划线木笔是砂坯塑形必不可少的小工具,用一根纤细的木笔,利落地划去突出的部分砂坯,边缘便形成了光滑的曲线。
砂坯在初具雏形后,后期的修改或调整也不可马虎,不同型号砂器对高度和弧度的要求不同,如制作中型的砂器就需要增加砂坯的高度,再次调整它的弧度。将土条依次叠加是最常用的方法,将粗细均匀的土条一层一层地黏合在砂坯上面,用脚跟熟练地滑动托转盘的底座,慢慢滑捧出砂坯生动跳跃的线条。为了使外观优美大气,毛躁的表皮需要更多的磨合和抛光,用毛刷刷头对着坯身,沿顺时针方向小心翼翼地划动。借助铁片自身坚硬的轮廓依着砂坯均匀磨平坯面明显的线条痕迹,顺着坯身上部内凹滑动,砂坯便完成了。
装饰
荥经砂器的装饰以雕刻为主。雕饰是一道繁复而奇妙的工序,分坯身雕花和坯盖雕花两类。荥经砂器上的雕饰可分为兽面纹饰和梅、兰、竹、菊两类,有时也会附上祥瑞类的题字。兽面纹饰中多用龙、凤、狮、鱼,其中尤以腾龙浮雕为最。
坯身雕花:将饱满的砂泥均匀地铺展在备好的兽面模具上,根据其部位深浅进行轻重按压,直至使砂土完全贴合模具的形状。待兽面成型时,将磨具正面紧贴坯身,自右向左顺着凹面的坯身轻轻地拓贴,使花饰紧贴于素坯的表面则坯身雕塑造完成。
坯盖雕花:需工匠全方位的立体视感,坯盖雕花不仅具有修饰作用,而且还有实用功能,如盘龙可用作砂器的手柄,起到防止烫伤的作用。有些兽面纹饰可以使用磨具贴花,柄身的立体感却要求每个花式都要一笔一画、一刀一刻,绘出其逼人的灵气。待装饰完毕、器物成型后,再用刮板将其底部清理干净,并自下而上来进行处理,使筒壁表面更加垂直光洁。最后用细钢丝顺着泥坯与转盘将接触面割下,将轻捧成型的坯体放置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
晾坯
晾坯时砂坯需阴干,切忌曝晒和雨淋,这道工序被称为晾晒。将砂坯放置在平地上进行风干或晾晒,成型的砂坯不能直接烧制,需放置于8℃~25℃的阴凉通风处晾干,要求在通风的宽敞处,切忌阳光直晒。因为受热不均会导致坯体开裂,还要切记不可雨淋。晾坯会蒸发掉素坯中的水分和不稳定的坯体,然后再收纳储藏,工匠会用白善泥调制的泥水进行打光润泽,给高低错落的砂坯堵上微浅的银光。晾晒工序与天气阴晴紧密相关,此过程一般要持续两三天,直到温润的砂坯渐渐风干成型。
打磨、抛光
经初步晾干的砂坯表面略粗糙,首先工匠要对干坯粗糙的表面进行粗磨,打磨掉颗粒状突出于表层的沙粒,后用琥珀棒或牛角片细磨后进行深加工或开展精磨。
烧制窑炉
荥经砂器窑采用由平地堆烧渐渐发展而来的馒头窑进行烧制的方式。最早烧制砂器是直接在窑内铺满稻草,有进火口,这样可以续加柴火。后来由于烧制温度较低,稻草逐渐被木柴取代,同时用风箱鼓风调节温度。发展至今则普遍使用煤炭燃料进行堆烧,无进火口,底部有一风门与风道,而鼓风机替代了风箱用于点火或调节窑内温度。
烧制窑炉的形制
荥经砂器的烧成技艺,以荥经县朱氏砂器厂为例,陶工会就地取材,掘地为窑,进行坑烧,此窑被称为馒头窑。该窑内直径约两米,深约五米,窑的下方和内侧是用黏土砖砌成的,而外侧只用黏土敷于表面。在坑的顶部悬置了一个巨大的锅盖,类似于秤杆的形式,用一根很粗的木棍吊起来,木棍尾部再接一大块石头,便于完成揭盖或盖上盖子等动作。
将精磨的干坯置于温度为1200℃~1300℃的馒头窑进行烧制,烧成过程中注意对升温曲线、烧成温度等方面的控制,着重把握缓烧、平烧、快烧三种烧成技法的结合。盖子内部用铁板与棕毛等材料进行隔热处理。为了产品更好地均匀烧制与高温时便于用铁钎勾出,砂锅的底部有专门的环形底座。待窑内底部铺满煤炭就可将砂锅直接置于煤炭之上,每一窑可以放置约三十个砂锅,当装窑完毕后,陶工放下盖子即可进行点火烧制,烧成温度约为1200℃。
坯体入窑
工匠要在坯体入窑前,在坑内铺上稻草等助燃材料,再将荥经本地的无烟煤均匀地铺在上面,特别注意的是要煤炭大小均匀,所以工匠还需要加上敲煤炭这个工序,尽可能使平面平整,接着将砂器垫片抹上无烟煤粉末,以便更好地进行烧制。放置坯体也是一门技术活,既要注重预防坯体粘连的距离,还要考虑烟向和火向,使每个坯体都能够形成自然的肌理。
待装窑完成后,吊起窑盖罩上窑炉,进行点火烧制,使用特制的底部管道,不断鼓风加温,直到温度达到1000℃~1200℃。后静置两小时,待坯体得到充分烧制便可吊起盖子开窑取物进行取釉这一工序。
闷燃取釉
经过了长达两个小时 1200℃高温的烧制后,工匠为了避免烧伤会头戴笠帽、身穿布披,将早已烧得通透的坯体从烧造坑里钳出,然后迅速地挪到旁边的取釉口袋窑的坑内进行冷却,这项工作十分辛苦和危险,但这是制作荥经砂器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此过程中,工匠不时地将长柄火钳插入水桶中冷却。当工匠把煅烧好的坯体再次小心地转移到口袋窑后,倒入杉树枝等助燃材料,火苗会顿时冒出,工匠需迅速罩上窑盖,再用煤渣封住窑盖口周围的缝隙,密封窑口周边,只留窑盖中心的透气孔,火苗从透气孔中窜出,让高温煅烧后的坯体与易燃的锯末等有机物混合,产生闷燃,把坯体中的石英、长石等天然矿物质进行溶解析出,形成如今的荥经砂器。
考古发掘
20世纪80年代,荥经县严道镇同心村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夹砂陶和灰陶碎片。这说明荥经先民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原始陶器烧制技艺。
1988年1月,在荥经附城乡南罗坝村的战国古墓中出土陶器二百七十余件,这是一座典型的巴蜀墓葬,出土器物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器型有豆、罐、釜、盂、钵、甑、盏、盒、鍪等,这些造型各异的陶器都是农耕生活的直观反映。
保护与传承
为了抢救、保护这一传统制作技艺,推动荥经砂器艺术的发展与传承,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荥经县正式成立了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希望能培养一批砂器制作技术人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2013年11月1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荥经砂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政府保护
20世纪90年代末,荥经县开始着力规范、引导和培育砂器产业,在手工传承和市场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不断提升着荥经砂器的外部形象。同时,政府着意将雅安蒙顶山茶与荥经砂器整合推广,“茶砂共存” 或 “茶砂一体” 的理念得到不断推广并付诸实施。2009年,荥经被誉为 “中国黑砂之乡”,有了 “东有紫砂、西有黑砂” 的说法,开始与江苏宜兴齐名天下。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荥经砂器产业受到影响,再一次加急了荥经砂器产业复兴的呼声。在荥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荥窑国际砂器文化发展促进会的牵头下,荥经县制定了荥经砂器产业复兴与发展项目规划:将荥经打造成“国际砂器之都”。8月16日,荥窑砂器艺术馆开馆仪式暨荥窑砂器国际陶艺村成立揭牌仪式在荥经县杨柳河畔举行。同时,荥经县委、县政府把荥经砂器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重点打造龙头砂器基地、砂器文化产业园。
法律保护
根据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荥经砂器、宝兴川牛膝、汉源坛子肉、兴文山地乌骨鸡、安县魔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荥经砂器、宝兴川牛膝、汉源坛子肉、兴文山地乌骨鸡、安县魔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13年11月19日起实施保护。
产地范围
荥经砂器产地范围为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花滩镇、六合乡、五宪乡、烈太乡、民建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荥经砂器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荥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荥经砂器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合作发展传承
在荥经国际砂器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努力下,荥经县已经联合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大、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的学术资源,对荥窑砂器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在产品研发生产的基础上,按照荥经砂器产业复兴与发展项目的规划,搭建集砂器文化保护与传承、砂器艺术研究与发展、国际陶艺文化交流、砂器产品研发与生产、砂器产品品牌化市场运营、砂器主题文化旅游、国际国内大学陶艺教学实践与实验基地等多位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荥窑砂器国际艺术村、荥窑国际砂器艺术研修院、砂器艺术教学实践科研基地等砂器文化交流机构。
文化传承
20世纪50年代,荥经砂器在美国费城展出,以保持离火后砂器内的汤仍沸腾数分钟而震惊四座。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了荥经砂器的纪录片,但因当时生产技术落后,虽具美名的荥经砂器却空负盛名不能形成规模,走向世界。2024年6月7日,纪录片《荥经砂器》等多部作品在里约创意大会上被着重推介。
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庆红、朱庆平、严云杰等砂器手艺人成为荥经砂器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曾庆红
曾庆红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荥经砂器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庆红生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古城村砂器世家,自幼随祖辈们学习砂器制作手艺,是荥经古城村曾氏砂器世家第九代传承人,谱系如下:无碑记追溯→曾跃从→曾由县→曾传和→曾广贤→曾纪奎→曾昭元→曾广章→曾显华→曾庆红。
曾庆红作品《龙凤花瓶》《雅韵》《清风雅雨提梁壶》等先后多次荣获专业领域内多项大奖,其个人事迹先后被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媒体播出。2015年,曾庆红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传承人。其砂器作坊共有30多名匠人,累计带过的徒弟有70多人。曾庆红还多次受邀到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讲课,与四川美术学院、西华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他的徒弟和教过的学生遍布荥经县砂器行业,其中不少人当上了砂器作坊的“掌门人”。2019年2月,荥经砂器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曾庆红的梦想是:“把砂器做成文化产业,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喜欢荥经砂器。”
朱庆平
朱庆平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荥经砂器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生于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的砂器世家,自幼随父学习砂器制作。1992年,朱庆平组建荥经县朱氏砂器厂,努力学习创新;2001年,研制出荥经黑砂茶具,是荥经黑砂茶具的开拓者、创始人,为荥经砂器走进旅游工艺品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朱庆平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荥经砂器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成立荥经砂器传习所并担任所长,开办砂器技艺学习班。朱庆平一直以荥经砂器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致力于荥经砂器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展会,并多次获奖。2015年, 朱庆平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等。
审美特征
崇尚古法,以黑为本
荥经砂器遵循传统的烧造方式,大体的造型与古代造型保持一致,凝土而造,就地取材和烧造。特殊的是荥经砂器是在夹砂类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外来的技术更新造型。荥经的工匠在烧制原料中加入了磨碎的煤渣,经过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技艺,烧制后呈黑色。荥经的繁荣发展时期始于春秋后期和战国早期,“以黑为本” 是荥经砂器自然选择的结果,伴随人类的文明演进和历史的更迭,经过长期的使用形成对黑色的普遍认同,渐渐形成了特殊的审美情趣。荥经砂器崇尚黑色的理性意识和审美情趣,凝结并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中国色彩美学的精髓。
不重装饰,实用为上
黑色较不利于辅以其他颜色的装饰,因此只能通过造型突出其砂器特色。黑色有很强的隐蔽性。为了突出造型,一般通过绘画造型、雕塑、泥塑等造型增强其装饰效果。荥经工匠通过将装饰图案与丰富的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器物整体的和谐得体的装饰效果。砂器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造型决定了砂器的基本形态,装饰起到了强化其形式美的作用。荥经砂器是由手工作坊批量制作的日用陶器。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其生活用具的成本不会太高,价格也不会太贵。所以这也是形成其审美特征的原因之一。
造型古朴粗犷
荥经砂器并不像中国其他地区较著名的瓷器那样华丽或精致。砂陶是由一种以粗糙、冰冷、笨重的原材料而制作的,朴实是它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觉,它作为日常必需品一直出现在人民的生活之中。荥经砂器造型古朴、豪放,其看起来十分粗糙,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荥经的砂器是黑色的和古雅的。黑色釉体是银色的,虽然没有彩色的窑炉转化效果,也没有新颖独特的造型,但其粗犷朴素的造型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总体感觉这种砂器也是厚重而有力的。
产品荣誉
1981年,荥经砂器被选送参加美国费城工艺美术产品展览。
1983年,荥经砂器参加四川省工艺旅游产品评比获优质奖。
2002年4月,荥经砂器在南京全国旅交会上荣获旅游产品银奖,雅安市政府还赠送了南京市博物馆荥经砂器宝鼎。
2006年荥经砂器参加全国旅交会,获全国最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奖。
2007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收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荥经砂器作品方壶,获得国家旅游局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2010年,荥经砂器《茶具系列》荣获四川第六届少数民族中国艺术节文化博览会金奖。
2013年,荥经砂器作品获中国工艺大师暨工艺美术大赛铜奖。
2013年11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荥经砂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荥经砂器参加了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银奖,同年,荥经砂器项目入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
2019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以上参考
价值作用
荥经砂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荥经大量出土的本土陶器对研究荥经历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土陶器作为砂器的前身,可以从陶器的类型、制作工艺、产品流通等研究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体现出其殷实的考古价值。如在古城坪严道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曾作为古代蜀国边陲重镇、商贾集散地等,也显现出一派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景象。在众多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在制作原料、制作方法、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方面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
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于世,它是以当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的。这些砂器具有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易变质等优势。
参考资料荥经砂器:土与火的千年传承.华西都市报.2025-09-23
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荥经砂器、宝兴川牛膝、汉源坛子肉、兴文山地乌骨鸡、安县魔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2013年第153号).食品法规中心.2025-09-23
【传统技艺】 荥经砂器(国家级)(四川省).非遗网.2025-09-23
荥经县黑砂博物馆.百家号.2025-09-23
古老砂器艺术重放光彩 产业复兴 荥经砂器走向国际化.雅安市人民政府.2025-09-23
四川雅安市荥经砂器:水的艺术 火的结晶.中国质量新闻网.2018-10-18
六合乡特产.荥经县人民政府.2025-09-23
烟火传承:匠心独特的荥经砂器.微信公众平台.2025-09-23
雅安地情│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三).微信公众平台.2025-09-23
荥经砂器.地理标志特产大全.2025-09-23
《我的阿勒泰》火到巴西 惊艳里约创意大会.百家号.2025-09-23
荥经砂器:火土交融 孕育美器.环球科技.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