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螈目(黑灰蝇豹:Gymnophiona),即无足目,脊索动物门两栖纲下的一目。截至2025年,根据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蚓螈目下发现并命名了10科32属212种;中原地区共分布有1科1属2种,即鱼螈科鱼螈属的版纳鱼螈和杨氏鱼螈。蚓螈目广泛分布于热带非洲、中美、南美洲、东南亚等赤道到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栖息于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穴居生活。
蚓螈目体细长呈植物病原线虫形,分头部和躯干部,常无尾或仅具圆锥形突起,且无四肢、肢带骨和胸骨;其头部略扁、口裂大,眼极小无眼睑,第一颈沟为头与躯干的界限;躯干表面多环形皮肤褶,枕后有颈褶;颅骨骨片大而少且连接紧密,无大窝孔,上颌有两列弧形齿,脊椎为双凹椎,具双叉肋骨。其晚上觅食,主要以昆虫、蚯蚓、白蚁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捕食小蛇。其繁殖为卵生或卵胎生,卵胎生者以胚期牙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分泌物为营养。
2021年,蚓螈目的版纳鱼螈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5年,该目下共有20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4种极危(CR),11种濒危(EN),4种易危(VU),4种近危(NT)。
分类
截至2025年,根据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蚓螈目下发现并命名了10科32属212种。10个科分别是进步的蚓螈(Caeciliidae)、奇基利蚓科(Chikilidae)、皮蚓科(Dermophiidae)、非洲蚓螈科(Herpelidae)、鱼螈科(Ichthyophiidae)、印度盲游蚓科(Indotyphlidae)、南美蚓螈科(Rhinatrematidae)、蠕蚓科(Scolecomorphidae)、盲游蚓科(Siphonopidae)、拟蚓科(Typhlonectidae)。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收录的分类标准中,中国共分布有1科(鱼螈科)、1属(鱼螈属)、2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kohtaoensis)、杨氏鱼螈(Ichthyophis yangi)。
演化
在现生两栖纲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有关本目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虽曾认为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细螈目晚石炭纪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但证据不足。蚓螈目类发展历史悠久。石炭纪有可疑的化石;巴西发现古新世的一块躯椎确认为是蚓螈目的,定为无足蚓属(Apodops)。
形态特征
蚓螈目体细长,植物病原线虫形,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肛门接近于身体后端,位于腹侧,实际上常无尾,或仅为圆锥形突起;无四肢、肢带骨和胸骨。
头部
蚓螈目头部略扁,口裂大。眼很小,无眼睑,常隐于皮下,该处皮肤透明,且稍突起,无鼓膜。鼻眼间靠颌缘处有一特殊的、能伸缩的触突(tentacle),不同类群的触突位置、形态不完全相同。虽有人认为它具嗅觉或触觉机能,但确切作用还不很清楚。第一颈沟可认为是头与躯干的界限。
躯干与皮肤
蚓螈目躯干表面常有许多环形皮肤褶,枕后有几条颈褶,第一条多环绕颈部,其余的多至颈侧或腹侧。从枕后到尾部环褶明显,通常分为初级褶、次级褶和三级褶,但也有的种类不易分。环褶呈覆瓦状排列,前面的环褶覆盖在后一环褶之上。环褶被盖的部分内有真皮来源的细小圆鳞,真皮鳞成行排列,每环褶上有鳞数行。穴居生活时鳞片可加固体壁,抵抗泥土压力。皮肤腺发达,水栖者无鳞。
骨骼系统
蚓螈目颅骨骨化程度高,骨片大而少,连接紧密,一般无大的窝孔。骨片成分基本上与有尾目、无尾目相似,但排列紧凑而坚实。眼眶小,上颌骨与腭骨成为上颌腭(maxillopalatine)。前耳骨常与上耳骨、枕骨及宽大的副蝶骨愈合,成为基底(basale)。上颌有两列平行排列的弧形齿,前列为颌齿,内列为犁骨齿。下颌齿1~2列,除齿骨上有齿外,隅骨上或有之。脊椎为双凹椎,脊索残存,具双叉肋骨,无肢带和肢骨,亦无胸骨。
分布栖息
蚓螈目广泛分布于热带非洲、中美、南美洲、东南亚等赤道到南北回归线之间。截至2025年,中国发现了版纳鱼螈和杨氏鱼螈。版纳鱼螈数量很少,分布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另外还发现了杨氏鱼螈,分布在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
蚓螈目主要栖息于森林环境,偶尔也会出现在草原地区的河流森林边缘,除南美的自游蚓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其分布区域集中在热带或亚热带南缘海拔600米~800米的低山山溪地带。它们常选择湿润处营地下穴居生活,不过有时也会到陆地表面活动。
生活习性
蚓螈目一般在大雨后容易见到。在觅食习性上,蚓螈目动物具有夜行性,通常于夜间外出蚯蚓、白蚁等。食物类型以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同时也存在捕食小蛇的相关记录。
生长繁殖
蚓螈目体内受精,雄体泄殖腔变形,成为一个能外翻伸出的交接器。卵生或卵胎生,卵产在潮湿的地面上,幼体孵出后到水中生活,以水生昆虫为食。水生幼体有鳃裂,具尾鳍褶,变态后鳃裂封闭,尾鳍褶消失,而触突明显。
双短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余枚,以湿润的躯体盘绕这堆卵,直待卵孵出。在孵出时,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鳃裂没有封闭。幼体的极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则示完成变态。卵胎生的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
保护
2021年,蚓螈目的版纳鱼螈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截至2025年,该目下共有20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4种极危(CR),11种濒危(EN),4种易危(VU),4种近危(NT)。
相关事件
2006年,科学家在肯尼亚发现蚓螈目两栖动物非洲蚓螈(Boulengerula taitanus),其外形类似蚯蚓,身长约30.48厘米。此项研究由自然博物馆马克·威尔金森(Mark Wilkinson)博士牵头,成员包括亚历山大·库普菲尔(Alexander Kupfer)博士及德国、巴西的同事。研究发现,非洲蚓螈的母亲会以自身皮肤喂养幼崽:其皮肤外层含类似牛奶的营养物质,可补充幼崽脂肪;幼崽会用牙齿啃噬母亲皮肤,而因该物种存在脱皮阶段,此喂养方式不会对母亲身体造成伤害,且多数皮肤可重新生长。
代表物种
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属于蚓螈目鱼螈科鱼螈属。它很像一条蚯蚓,没有四肢。头部略扁平,吻端圆,其前端两侧有1对鼻孔,嗅觉灵敏。因过穴居生活,眼睛退化呈眼点,用上颌缘两边的1对能伸缩的触突司感觉。全长400mm左右。通身被有众多的呈环状排列的皮肤褶,每一褶表面有双行小圆鳞,其上有年轮,被前一环褶覆盖,不裸露在外。无尾,泄殖腔孔位于体末端的腹面近端处。
雄螈的肛部可向外翻成为交接器进入雌螈的泄殖腔内,行体内受精方式。产卵于近于体的洞穴中,圆形,孵化出的幼螈随即进入水中用鳃呼吸,鳃孔位于头的侧后方呈椭圆形,其内有鳃,吸入水中氧气;在后端的背、腹面具有不发达的鳍褶,作游泳器官。成体体表呈棕色,显蓝色腊光,从头侧至体末端各有一条黄色宽纵纹。
版纳鱼螈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南缘海拔600米~800米的低山山溪中,有时也到陆地表面活动,觅食蚯蚓和其它昆虫。截至2000年,中国只发现了版纳鱼螈,应善加保护;其分布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
杨氏鱼螈
杨氏鱼螈也叫红河鱼螈,是在云南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发现的,取名为杨氏鱼螈或红河鱼螈,以示对首次在中国发现版纳鱼螈的杨大同的敬意,并与版纳鱼螈相对应。杨氏鱼螈隶属于两栖纲无足十腕总目螈科鱼螈属,体侧没有浅黄色纵带。
参考资料Caecilian.sandiegozoo.2025-09-23
蚓螈目.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9-23
Gymnophiona.iucnredlist.2025-09-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9-23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9-20
裸足目 .itis.2025-09-2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4-02-11
Gymnophiona .itis.2025-09-20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9-20
非洲奇特蚓螈用自己身体喂养子女(图).新浪科技.2025-09-14
新物种+1,红河鱼螈现身云南,我国有了第二个无足目.中国科技网.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