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半翻髻

单刀半翻髻,亦称单刀髻,是中国天宝时期流行的女性发式之一。这一发式的特征在于其高耸的一侧弯曲形成一定的弧度,顶部略微向前下弯,形似一把大刀,因此得名。它最初在宫廷中流行,随后传播至贵族和平民阶层,成为盛唐时期的时尚发型。

形态特征

单刀半翻髻的特点是高耸的发髻一侧弯曲呈一定幅度,在顶端位置微微向前向下弯曲,整个发髻的形态宛如一把大刀。这种发式通常使用假发制成,饰以珠宝、花翠等饰品,斜插步摇,最终固定于头顶,展现出高贵而婉约的美感。

流行历史

单刀半翻髻的流行始于唐朝早期,有文献记载,李渊时期已有此种发式。《髻鬟品》中提到:“高祖宫中有半翻髻”,而《妆台记》也记录了“唐武德中梳半翻髻”的现象。在初唐时期的众多陶俑和壁画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发型的身影。此外,新疆地区也有类似的假髻出土,这些都证明了单刀半翻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普及程度。直至盛唐时期,仍然有许多人选择这种发型作为自己的日常装扮。

参考资料

单刀半翻髻.中文百科全书.2024-10-19

古代女子的发型在今天也是很惊艳的,比现在的好看.搜狐网.2024-10-19

唐墓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饰.陕西省图书馆.2024-10-19